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部分资金被挪用。如何加强对10万亿以上转移支付
为解决地区财政失衡问题,中国近年来累计实施转移支付超过10万亿元,以平衡地区财政差距,促进地区合作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当然,监管的重点是如何规范和有效利用这笔巨额资金。近日,28个州陆续公布了2024年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报告(以下简称“审计报告”)。一些州指出,地方转移支付存在资金下达过早、资金配置不合规、不科学、不合理、部分转移支付资金闲置、挪用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务院加强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采取措施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的编制和实施。nt预算以及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审计问题的全面性 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合作发展,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总体规模逐年增加。财政部数据显示,预计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约103.97亿元,2025年约103415亿元。随着地方政府收支矛盾的加剧,基层政府加大向上级转移支付的力度,这也有利于公共财政的稳定。科学合理配置汇款资金十分重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级政府针对一系列具体转移支付项目出台了相应的资金配置管理规定。但事实上,一些机构已经未制定相关基金管理规则或实施相关规定。例如,甘肃省审计报告重点审计部分省级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发现一些部门对专项转移支付分配和管理重视不够,监督控制不严格。 26个项目下达资金未制定资金管理办法,10个项目下达拨款时未有效动用项目储备金,4个项目获得的4.25亿元支持未得到重点关注。河北省审计报告指出,医疗服务、提高保障能力补贴等3项事项未及时审核。资金管理办法未及时清理。中央外经发展6资金配置错误。 10.74亿元未按管理办法拨付,未详细、及时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影响资金使用效率。一些转移支付资金配置不科学,资金配置“规模小、分散”、“统一”,配套内容重叠、交叉,影响资金使用效率。例如,山东省审计报告显示,智慧城市奖补等五类资金分配是分段的,符合奖补条件的个别企业仅获得1000元(其中4.91亿元)支持。中央体彩公益基金等两支基金未考虑项目建设成本差异,一刀切平均分配资金,导致涉案资金共计2.95亿元,难以有效发挥激励引导作用。这安徽省审计报告指出,三项专项转移支付中,部分配套内容目标和内容相似,包括地方城镇更新、省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制造强省政策资金等。湖南省审计发现,在转移支付给市县的分配中,部分按一定标准分配的转移支付比例仍然较大,向收支差距较大的县倾斜不够。例如,2023-2024年两次财政转移支付。其中,收支差距较大的6个县人均补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预算法规定了各级政府转移支付的下达期限。例如,在每个状态之后享受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必须在30日内正式移交本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实施行政管理。但现实中,由于预算分配与项目管理协调不够,部分转移支付资金可能无法按期到位,其功能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广东省审计报告发现,中央转移支付资金46笔、省级转移支付资金23笔,共计161.61亿元,超期发放。最长期限334天,金额10.3亿元。江苏省审计报告显示,省财政向市县发放的61项专项转移支付金额达339亿日元,其中500万元,下半年支付过半。其中t呃,下半年有19个专项资金下达,影响了预算执行进度和资金使用绩效。 “2024年4月,我省从中央下达渔业改良蓄水资金2.15亿元,由于有关部门迟迟没有提交分配意见,直到2024年12月才下达市县,错过了今年渔业改良蓄水的最佳时机。”山东省审计报告称。由于相关项目进展缓慢,旧转移支付资金闲置问题仍时有发生。例如,海南省审计报告指出,由于项目规划论证不够、市县土地落实不到位、进展缓慢,地方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转移支付资金8.04亿元闲置。负责项目审批、征地拆迁等工作。河北省审计报告显示,由于项目进展缓慢等原因,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奖励和试点补贴、农业生产发展中央资金等34个项目的转移支付资金50.57亿元滞留在市县财政部门、工商主管部门和第三方的监管账户中,一直没有拨付,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内蒙古审计报告显示,地方草业发展和“三北”工程补助等五项资金1532.9万元按时拨付,但因资金拨付细则不明确、“双跟踪”、项目前期准备不力等原因,当年无法使用。部分转移资金被挪用,犯罪行为再度发生。例如,吉林省审计报告据称,对两市八地地方政府收入支出审计发现,三地市挪用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资金25.45亿元,用于国库拨款、偿还银行贷款本息等。河北省审计报告称,部分市县违规将专项资金划入实际资金账户。安排专项资金7.88亿元,用于平衡预算和日常公共支出。完善记账支付体系,强化监管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政府层级较多,中央政府对居民偏好了解有限,导致记账支付资金缺乏控制。他说有损失资金的使用效率。转移支付目标不明确、配套指令重复、资金配置错误等问题不断出现。当地方政府严重依赖转移支付的好处来履行地方政府职责时,很容易出现公共汇集效应,将一个辖区提供公共服务的部分成本分摊到其他辖区。在各地区,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行为的限制较弱,导致财政支出效率较低。罗志恒表示,这些问题也反映出转移支付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例如,转移支付利益结构不合理,专项转移支付比例较高。共同税务机关转移支付状况不明确;虽然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但实际上却有“特殊性”,离开地方财政调整空间不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和使用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执行监督和绩效评价机制。针对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转移结算制度,加强监管,提高转移结算资金的使用效率。针对部分转移支付利益分配不够科学合理的问题,国务院此前曾公开宣布,将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利益分配方式,完善支出成本差异和财政困难考核办法等工具,考虑建立区域间平衡考核机制和指标体系,合理确定支出标准和分配比例。费用负担。加强t统筹财政资源,组织规范支持同一战略、同领域、同行业的汇兑支付,减少重复、重复。针对转移支付资金迟缓下达问题,国务院此前要求加快转移支付资金下达,严格执行预算法规定。除实际结算等特殊项目外,一般转移资金必须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算批准后30日内拨付,专项转移支付必须在90日内拨付。优化直接资金管理,合理确定直接资金范围和规模,提高直接资金使用效率。国务院此前也曾宣布,将及时、全面系统地研究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条例等配套法规。对转移支付的职能定位、分类制度、设立程序、分配管理、退出机制等作出了专题规定。针对上述审计问题,一些地方审计也会做出回应。我们正在提出建议。例如,江苏省审计报告建议深化税制改革,进一步规范专项规定。优化转移支付制度,明确各类转移支付的功能定位。完善转移支付定期考核和动态调整退出机制,加强持续性项目管理,及时清理过期项目或不再需要实施的项目。为避免资金损失和浪费,我们将加强对汇款执行操作的监控,提前预防偏差,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