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一条山谷、一条廊道、多条带,科技创新矩阵正
三年前的10月18日,武昌区发布《黄鹤楼星空规划》,提出打造数字科技创新产业“一谷一廊多带”空间布局。此举被外界解读为将引领五常科创产业实现能源水平飞跃的转折点。三年来,武汉滨江数字创新走廊、武汉大学中央工学院和智慧谷、中央大学创新开发区建设稳步推进。随着一批项目上线、企业扎根、人才留住的好消息,以“一谷一c”为支撑的武汉滨江数字创新走廊科技创新矩阵,每天将新增两家企业。新的武汉阿里巴巴中心位于武昌市徐东街与友谊街交叉口,10月22日开业。阿里巴巴集团与菜鸟、钉钉、飞猪、高德、本地生活等企业“加盟”该中心。武汉阿里巴巴中心投入运营后,将聚焦电商跨境、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聚焦新消费、新技术,将成为武汉滨江数字创新走廊新的里程碑。目前,已有1900多家企业入驻武汉滨江数字创新走廊,其中数字经济相关企业近千家。预计2025年营收将接近500亿。今年上半年,近300家数字经济初创企业入驻武汉滨江数字创新走廊,同比增长200%。这相当于每个工作日创建两家新公司。领导者落户武昌滨江市的企业表示,武汉滨江数字创新走廊不仅是一条连接产业要素的创新走廊,更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宜居空间。数字经济的产业生态、“零员工”的个性化服务、有吸引力的居住设施以及低廉的出行成本是选择这里的重要理由。武昌区科经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滨江数字创新走廊沿线18栋建筑根据目标企业特点,组成建筑联盟,实现信息共享。” “我们将相互推荐最合适的建筑,促进入驻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融合发展。”目前,武汉滨江数字创新走廊在徐东街道、临江街道两侧5.6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T轴。第一期B以武汉数字创新大厦、阿里中心、数字创新云谷、四米潭AI新品质街“三层园区1号”为代表的滨江数字创新走廊,以国铁城投中心、武汉船舶大厦为代表的滨江数字创新走廊二期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武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滨江数字创新走廊形成“政治+空间+资源+资本”的产业服务体系。资源方面,开放武昌智能计算中心、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算力、云迁移、应用部署支持。财务方面,首易科创投将通过股权投资和专项“共享基金”等方式,为公司的技术研发和业绩转化注入资金。未来,武昌区将进一步整合科教、空间、景观等核心要素资源,着力提升创新建筑提质增效,持续加强高层次人才、一流企业和创投基金的集聚和吸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集群建设。“一谷一区一区”为武汉增添32万平方米创新空间。孩子们跌倒,成长充满活力。期待已久的小洪山科学城在武昌市一号公路与科技步道交叉口建成 上个月,湖北省大数据创新发展大会在这里召开,湖北大数据集团成为首家入驻企业中国高校武汉智慧谷,其主体项目是小红山科学城。 “小红山科学城将聚焦航空航天信息、5G通信、医学影像、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重点发展数字科技创新、生命科学两大主业,同时整合新能源、软件技术等各类产业资源,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速商业化。”中国高校与五所大学的智慧谷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中心致力于促进投资和服务智慧谷运营。据工作人员介绍,为了实施最适合小红山科学城的项目,武昌区选派了相关部门和街道人员来工作。k 现场。通过搭建新的政校企交流服务平台,推动智慧谷协同创新,转化科技成果,推动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大学层面的创新发展带,2017年就已经提出推进“环大经济带”建设。从此,武汉从“以大学为中心的经济带”升级为“以大学为中心的创新发展带”,实现了从“经济带”到“创新带”的战略升级。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伟表示,中央大学创新发展带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企业是最活跃的商业活动中心,在自身需求驱动下,会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立即寻找研究和开发的来源。llo。由此,高校的科技成果不再局限于纸面,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也不再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很多企业看好这里的区位优势以及周边高校的人才和创新资源,纷纷表达了落户的意向。我们吸纳了一大批符合产业定位的企业。”中科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中心主任吴大智谷说。小红山科学城还将引进资本基金、创新平台、产业生态链等创新资源,为老牌企业提供科技创新供需耦合、投融资、引进培训等服务打造高端人才,构建完整的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体系。据武昌区官员介绍,除小红山科学城外,中科院武汉大学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基地、珞珈创新港产业园也计划于近期投入运营。届时,武昌将在武大创新开发区提供32万平方米的创新空间。